走进喜德

  喜德历史上政区划分多属今西昌、冕宁县域。秦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历经部落、郡、县、州、道、府、部、路、司、卫、所等行政设置,均未单独设县,属西昌、冕宁、越巂分治。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守御冕山桥后千户所置抚番县(后改称冕山分县)丞署设在冕山,隶属冕宁县。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将昭觉一部和冕宁、越巂两县交汇区,以米市、尔补地中心地带区域设置宁东设治局(县级),局署设在米市,前后属远府和宁属屯垦委员会辖区。1950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喜德。至1952年7月,喜德地区仍属西昌、冕宁分治。1952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西昌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划喜德县管辖,原两区域内所属行政机构、干部、财经、地方武装等一律不动,成建制全部移交喜德县。同月,建县工作团进驻甘相营(今光明镇)筹建喜德县。继之成立两河口、冕山、则莫、祝尔、尼波、米市等6个工作组深入村寨开展民主建政的宣传组织工作。1953年2月19日召开各族各界人士代表会议,214名正式代表出席会议,经过会议协商,24日通过建县决议,定县名为“喜德”,县政府设在甘相营。25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告喜德县成立。

  县境内多以红毛粱子、妈姑梁子(也称红莫玛果梁子)、小相岭为界。建县后乡镇区域建置经多次调整,到1991年全县辖5区、1镇、31乡。1992年机构改革撤区并乡建政,后又经3次调整,到2006年底全县辖24个乡镇(7镇17乡)、169个行政村、599个村民小组、3个街道社区,区域总面积2206.44平方公里。

  第一篇?政区建置

  简述

  喜德历史上政区划分多属今西昌、冕宁县域。秦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历经部落、郡、县、州、道、府、部、路、司、卫、所等行政设置,均未单独设县,属西昌、冕宁、越南分治。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守御冕山桥后千户所置抚番县(后改称冕山分县),?7R署设在冕山,隶属冕宁县。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将昭觉一部和冕宁、越西两县交汇区,以米市、尔补地中心地带区域设置宁东设治局(县级)?,局署设在米市,前后属宁远府和宁属屯垦委员会辖区。民国28?年(1939?年)?,正式建立西康省,将原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查区改为西康省第三行政督查区(含原凉山州、西昌地区行政区域)?0?1950?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喜。1951年设立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今红莫镇)?,至1952?年7月,喜德地区仍属西昌、冕宁分治。1952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喜德县,将西昌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冕宁县第四区(靖远区)

  划归喜德县管辖,原两区域内所属行政机构、干部、财经、地方武装等一律不动,成建制全部移交喜德县。同月,?建县工作团进驻甘相营(今光明镇)?筹建喜德县。继之成立两河口、冕山、则莫、祝尔、尼波、米市等6?个工作组深人村寨开展民主建政的宣传组织工作。1953?年2?月19?日召开各族各界人士代表会议,?214?名正式代表出席会议,经过会议协商,?24?日通过建县决议,定县名为"?喜德",县政府设在甘相营。25?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告喜德县成立。

  县境内多以红莫梁子、妈姑梁子(也称红莫玛果梁子)、小相岭为界。建县后乡镇区域建置经多次调整,到1991?年全县辖5?区、1?镇、31?乡。1992?年机构改革撤区并乡建政,后又经3?次调整,到2006?年底全县辖24?个乡镇(7?镇17?乡)、169?个行政村、599?个村民小组、3?个街道社区,区域总面积2206.44?平方公里。

  第一章? 县? 域

  第一节?位置面积

  位置喜德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地跨北纬27°53′-28°31′,东经102°12′-102°43′。

  面积1965?年测制的军用地图标示,?全县幅员面积为2207.44?平方公里。1995-2000?年,县上同毗邻的冕宁县、西昌市、越西县、昭觉县开展县界勘定工作后,最后经州国土管理部门核定,全县幅员面积为2206.44?平方公里,东西距59.4?公里,南北距70.8?公里。

  第二节?县界

  东及东南面??从喜德、昭觉两县相交点起,自东向南红莫梁子、妈姑梁子为界,喜德、县沿边界的尼波、洛莫、额尼、东河等乡镇分别与昭觉县沿边界的比尔、尼地、七里坪、解放沟等乡镇相邻,边界线全长8?1.?54?公里。

  南面??从喜德、西昌两县市相交点起,自南向东大致以108?国道公路和省道西昌一一昭觉公路左面山坡为界,喜德县沿边界地的鲁基、红莫、李子、西河、北山、东河等乡镇分别与西昌市沿边界的月华、礼州、新胜、西宁、四合、高视、)11?兴等乡镇接壤,边界线全长68.34?公里。

  西面??从喜德、冕宁两县相交点起,自西向南,大致以小相岭、孙水河新桥和108国道左面山坡为界,沿边界地的冕山、鲁基等乡镇分别与冕宁县沿边界的铁厂、木里、后山、漫水湾、泸沽等乡镇毗邻,边界线全长60.37?公里。

  北面??从喜德、越西两县相交点起,自西向北以小山、小相岭、瓦吉木梁子为界,沿喜德边界的冕山、贺波洛、尼波等乡镇分别与越西县沿边界的南菁、苏姑、尔赛河、上普雄等区、乡镇

  相邻,边界线全长6?1.?5?公里。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隶属

  秦朝设置郡县,喜德地区为蜀郡辖地。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蜀人司马相如受命出使西南夷,认为耳窄(今西昌、汉源一带)可以单独置郡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正式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当时,喜德、境内北部地区,即今冕山一带属台登县(今泸沽)治;南部地区,即今桃源热水河一带属苏示县(今礼州)治;今北山乡一带属工日都县治(今西昌市)?0?(?灵关道,近代有学者考证在今喜德县境内,仅此一说,待考。)

  东汉、三国、两晋时期,沿袭西汉建置,喜德地区仍分属台登、苏示、工R都等县辖治。

  南北朝、隋及唐初期约600?年间,喜德地区仍分属台登、苏祈(原苏示)、工R都等县辖治。

  唐代,?喜德地区属越需郡,后改为需外。唐朝后期,西南夷地区属南方的南诏地方政权,改寓州为建吕府。

  五代时期,中原板荡;南方则更为纷乱。建昌一带,常为兵冲,极不安定。这一地区曾属大理地方政权。

  宋朝时期,?喜德地区南部直属建昌府辖。南宋大理政权时期,公元877-1070?年前后,在台登与耶都间的两林部落地区设置两林部(相当于县)?,隶属建吕府。两林部治地在喜德县境。南宋末期至元初,?喜德地区是落兰部的统治中心地区。

  元朝设立行省建置,下设路、州、府、县。喜德地区当时属"罗罗斯宣慰司",建昌路,邛都州(礼州)?辖治。同时,元王朝为加强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设土司,属宣慰司和利利孜目统治。喜德地区是岭姓(岭柏)土司的属地。

  明朝实行卫所制度。喜德北部属宁番卫冕山桥后守御千户所;南部地区属建昌卫礼州后守御千户所,彝族地区,沿袭元朝旧制,仍属岭姓土司管辖。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卫、所制度。雍正七年(?1729?年)?,增设靖远营(驻乾县,即今竹温)?。雍正八年(1730?年)?,冕宁?.在冕山设立冕山分县。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冕宁县原驻瓦尾县丞方汝圭改驻分县亟署,主持分县政事,直至民国19年(1930年),改行新县制,县丞撤销。同治元年(1826?年)又改建吕镇属之登相汛为靖远新营,移游击千总统之。彝族地区仍袭元、明旧制。至清朝末年,土司制度己名存实亡。

  中华民国以后,撤销宁远府,将原府属各厅、州,均改为县。当时喜德分属西昌、冕宁、越西三县辖治。民国27年(1938?年)?,将西昌以东昭觉县一部和冕宁、越西两县交汇区,以米市、尔补地中心地带,设置宁东设治局(县级)?,局署设在米市,前后属宁远府和宁属屯垦委员会辖区。民国28?年(1939?年)?1?月,正式建立西康省,将原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改为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隶属西康省。民国30?年(1941?年)?,设立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区署先设乌龟塘,翌年迁往热水(今红莫镇挑源)?。

  1950?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喜德。5月12日,冕宁县第四区(靖远区)在甘相营(今光明镇)成立。1951年1月16日,将原宁东设治局西南部即今境内的米市区和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合并建立凉山第一个彝族区域自治政府一一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下辖北山、李子、红毛、桃源(热水)、米市、保米圣、瓦果、莫色依达等8?个乡,隶属西昌县。1952?年8?月,经西康省人民政府及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西昌县属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区级)?和冕宁县属第四

  区(靖远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地专级)组建喜德县,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即派出以罗正洪为团长、蔡云为政委共43?人的建县工作团。于8?月17?日到达靖远区署所在地甘相营,正式接管靖远区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1953?年2?月19?日召开各族各界人士代表会议,?214?名代表出席会议,列席代表及代表随员18?名,出席会议总人数为394?人。24?日通过建县决议,县政府设在光明镇(原靖远区署所在地甘相营)?,定县名为“喜德”?0?2?月25?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告喜德县成立。

  第二节??区划调整

  1953?年建县后至1957?年,通过民主建政和民主改革,全县辖向荣、红妈、保各、尼波、米市5?个区和光明、冕山、拉克、博洛、深沟、则莫、贺波洛、三合、桃源、鲁基、中心、北山、红

  毛、李子、西河、保各、尔补地、新建、巴久、尼波、木支、拉普、尼地、依洛、洛果、莫色依达、米市、额尼洛沽等28?个乡。1958?年试办人民公社,对全县区乡区划作了重大调整,将部分区

  乡撤并建立人民公社。调整后,全县共设置光明、尼波两个直属公社,红妈、米市、保各3?个区和桃源、李子、北山、东河、西河、鲁基、和平、解放、瓦果、额尼洛沽、尼地、米市、保各、尔补地、巴久等15?个乡。1960-1979?年,全县区、乡建制先后又经历8?次调整。1980-1991?年,全县区乡建制未作大的调整(1984?年改光明乡为光明镇)?,共辖5?区、1?镇、31?乡。

  1992?年,按省、州乡镇机构改革统一部署,对全县区乡区划再次进行调整,?实行撤区并乡建镇,撤销向荣、红莫、两河口、米市、尼波5?个区的建制,将32?个乡镇撤并为13?个乡镇,即红

  莫、冕山、光明、两河口、尼波、米市、洛哈7?个镇和东河、李子、拉克、贺波洛、且拖、巴久6个乡。原向荣区的冕山乡、深沟乡合并成立冕山镇,则莫乡并人光明镇,则约乡并人拉克乡,依兹觉乡并人贺波洛乡;原红莫区的红毛乡、桃源乡、鲁基乡合并成立红莫镇,北山乡并入东河乡,西河乡并人李子乡;原两河口区的沙马拉达乡、波振乡、两河口乡合并成立两河口镇,博洛拉达乡并人且拖乡,洛莫乡并人巳久乡;原尼波区的尼波乡、木支拉达乡、乐武乡合并成立尼波镇;原米市区的瓦哈乡、依洛乡、米市乡合并成立米市镇,洛哈乡、阿洛乡、热柯依达乡、额尼乡合并成立洛哈镇。被撤销乡的行政区域建制并人新建立的乡镇。后因大部分乡镇所辖行政区域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1994?年9?月经省、州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北山、西河、鲁基、沙马拉达、依洛、热柯依达、乐武7?个乡的建制,全县辖20个乡镇。1999?年12?月,又恢复则约、博洛拉达、额尼、洛莫4个乡的建制,至此全县辖24个乡镇,至2006?年底无变化。

版权所有:喜德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134320001
承办:喜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维护:喜德县政务网管中心
蜀ICP备08104442号-2

川公网安备 51343202000102号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