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喜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 时间:2016年07月26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前  言

  《喜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喜德县发展较快的时期。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冲击,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色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全县呈现民生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2年8月31日,喜德遭遇特大洪灾,艰巨、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分散了部分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部分“十二五”计划指标并未完成,但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为“十三五”时期喜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2012年喜德县遭受特大洪灾,成灾面积大,受灾人口多,财产损失重,给喜德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部门共同努力,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0.46亿元。目前,喜德县灾后重建已取得重大胜利,民房重建全面完成,公共设施全面恢复,基础设施大有提升,生态恢复改善良好。

  专栏1 “8.31”山洪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民房

重建

实际完成投资5.96亿元,完成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10000户,包括:民房新建2648户,维修加固7352户。完成新农村及彝家新寨建设4050户,包括:新建1098户,维修加固2952户。

公共

设施

实际完成投资2.35亿元。教育设施方面:恢复重建6所学校教学楼、教师宿舍、食堂等4610平方米以及21所中小学校饮水管道等附属设施。建成民族二小、民族中学、冕山镇中心校、东河乡中心校、红莫镇小学、乐武乡中心校等教学楼2.8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4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23155平方米、厕所1632平方米、浴室开水房1100平方米、幼儿园4180平方米、保坎6760平方米。医疗卫生设施方面:恢复重建乡镇卫生院11个,业务用房395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村卫生室3个,业务用房150平方米。文化设施方面:新建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基站14座、广播电视传输光缆主线160余公里;新增用户设备7000余户;改造县城部分有线线路;新增光传输设备95台,以及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不可移动文物。完成8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县级前端设备1套,发射基站19座,安装133个行政村“村村响”设备。基层政权设施方面:1个乡镇政府综合业务用房890平方米。建成24个乡镇政府综合业务用房17094平方米及10个村活动中心3866平方米。

基础

设施

实际完成投资11.43亿元。交通设施方面:恢复重建二级公路30.2公里,三级公路49.8公里,2条通乡公路30.1公里,17个乡镇92个村村道459.2公里,桥梁6座,恢复重建二级客运中心。完成冕中路25.3公里;火觉莫等通村通达公路65公里;两河口镇红岩村、光明镇甘哈觉莫村等便民桥4座,总长381m。水利设施方面:恢复重建堤防15.58公里,临时堤防10.2公里,渠道18条91.8公里,17个乡镇60个村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3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恢复治理热柯依达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红莫堰等灌区水利血防工程,渠道67.598公里,加固和新建渠系建筑物363处。土地整理复垦和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恢复方面:实施2个乡镇土地整理复垦7849.3亩,2个乡镇农田恢复2500亩。各项目乡镇荞麦基地建设6000亩、400口沼气池、4.8万亩地膜玉米。完成鲁基乡、红莫镇等六个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6.88万亩,发放种薯590吨、化肥362吨、农膜96吨。电力设施方面:恢复重建35KV线路及配网21.4公里,10KV线路76公里,配电台区17台1370KVA、0.4KV及以下51.54公里。完成金河、黑老林发电站灾后恢复重建、改迁10kv线路7公里。通讯设施方面:恢复重建6个移动基站;重建传输杆路350公里;重建光缆410.3公里;重建电力线路10公里;重建电力台区3个。市政设施方面:实施县城供水设施、城市新区防洪排涝管道、光明大道、县城综合农贸市场、4个乡镇农贸市场、城关生猪屠宰场。

生态

恢复

灾后重建实际完成生态恢复投资0.72亿元,实施16个乡镇1389户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治理泥石流和滑坡37处,实施水毁林地恢复、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1.52万亩及1个苗圃恢复, 实施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2.59万亩,修建两河口林业管护站围墙430米。

  

  

  ——县域综合发展实力增强。截至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7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3.41亿元。工业兴县战略深入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落后产能相继淘汰,产业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进一步拓展,风能发电和县城新区开发等重点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势凸显,201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亿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1.3 %,比2010年上升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29元,比2010年增长71.9%,增加2229元;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生态旅游为本底,联动一二产的旅游产业经济格局,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46.3万人次,旅游收入1.56亿元。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预计至“十二五”期末,全县通车里程(县、乡、村、林区公路)将达到1227.3公里,较“十一五”期末增加173公里,增幅16.44%。截至“十二五”规划末,全县170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村通达率实现100%;有85个行政村铺筑了沥青(或水泥)路面,实现通村通畅率50%。18个乡镇实现通乡通畅,通乡通畅率达到75%。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新建、维修堤防13.58公里;解决了4.5万人的饮水困难。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加强烟基建设,修建烤房226座。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建沼气池4100口。

  ——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拉克旅游会客厅规划、2011-2015年100余个村的彝家新寨规划、修建性详规的编制。投入200万元,完成新联至火车站路口路灯亮化工程建设;投入2300万元,完成喜德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现已投入试运行;投入148万元建设中心街下穿通道建设;完成1253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建设。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实现均衡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校安工程”、“初中工程”、“学前教育”、“营养改善食堂建设”、“薄弱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校园校舍等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两个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文化和广电事业等进一步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村固定放映点和农村广播“村村响”等基层文化阵地进一步加强,成功申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玛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凉山伍合大石墓群”、“登相营古驿站”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勒俄”、“阿嫫妮惹”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德四合院民居(邓公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电视覆面继续扩大,覆盖全县24个乡镇大部分村组,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再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投入资金5.42亿元,完成彝家新寨建设117个、10086户,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4485.1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627.51万元,贫困发生率由32.58%下降至16.64%。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时对2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送检,经监测均达到国家标准;中南矿业、必喜食品公司等六户企业投入1500万元,分别对除尘、水处理、脱硫等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关停了农光马铃薯淀粉厂、吉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年底还将关闭达歌建材公司。2014年末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971.65吨,氮氧化物112.78吨,化学需氧量1542.89吨,氨氮145.43吨。除氨氮排放量外,均在州下达的年度排放控制目标范围内。2011-2015年期间完成造林绿化122480亩,其中含退耕还林24500亩、中央补贴试点造林38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8100亩、退耕还林荒山配套10000亩、邛海周边可视范围造林500亩、人工植苗造林1000亩。完成彝家新寨绿化7764户。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改革有力推进,顺利完成工商、质监管理机构职能划转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32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县乡两级全覆盖。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初步建立。一级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顺利实施。依法理财试点创建、税收营改增有效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移风易俗进一步开展, 丧事新办、喜事简办,城乡环境整治等文明新风得到树立。法制喜德建设卓有成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

  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3.75

19.14

6.8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8438

11062

5.5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5

14.52

23.77%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0.72

1.02

7.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279

19200

9.3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202

6347

14.66%

城镇登记失业率(%)

4.2

4

城镇化率(%)

22.9

23.8

0.77%

人口自然增长率(‰)

9.97

10

森林覆盖率(%)

38.68

39

0.16%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5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万吨)

二氧化硫

468.53吨

氮氧化物

54.7吨

化学需氧量

1542.89吨

氨氮

145.42吨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82.5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87.8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29.23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

申请国家专利数量(件)

建立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个)

地方立法(件)

刑事案件发案率(%)

以全县人口数为基数0.06%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变革,使得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出现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因此,“十三五”时期是四川省各地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喜德县的发展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又面临不少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喜德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喜德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改革不断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产业转移加速推进,为全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全县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投资规模稳定增长,为喜德县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国家明确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给予了特殊政策支持。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喜德县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推进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搞好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整体战略中加以高度重视,近期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喜德县如果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凉山州建设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利用自身生态优势突出的核心资源,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必然会得到国家和省州的大力支持。

  ——各级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密集出台。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出台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取消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以上政策均惠及喜德。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四川省还专门制定《四川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并在已有政策基础上推出了7方面共17条具体支持措施,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七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凉山州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以上政策将强力推进大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政策的出台,对“十三五”时期喜德县加大扶贫解困和生态建设政策支持提供了政策机遇。

  ——两化互动凸显喜德县农旅融合发展的机遇。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远未完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仍将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这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人们对安全、营养、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将更为注重,对绿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的需求将更为旺盛,从而为喜德县生态特色农牧业、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互联网+”为偏远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互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催生新业态、新机遇。“互联网+”有利于弥补偏远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短板,给喜德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彝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

  ——四川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四川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会在制度层面上为喜德发展机制创新带来机遇,一些制度障碍将会被克服,机制体制将会得到创新,市场活力将会被激发,将促使喜德加速发展、科学发展。

  二、面临挑战

  “十三五”是喜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2014年全县GDP总量位居全州第十七位,加快发展仍然是喜德县最大的任务。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68.3 %;工业以初级原材料产业为主,产业链短,配套能力不强。

  ——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喜德县属于资源型经济(资源型企业),而资源型项目均属于国家产业政策上的“两高(高耗能、高污染)一资(资源性)”项目,项目核准、环评、土地等审批权在省或国家项目落地难、开工难。资源型经济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较大。融资举债渠道收窄收紧和严控债务存量也对喜德发展影响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14879元、4565.4元变为2014年的18786元、5329元。

  ——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较大改善,但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城乡贫困面广人多,消除贫困任务艰巨。按2736元的扶贫新标准,截至2014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3.39万人,贫困发生率16.64%,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州水平。贫困人口在全县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均有分布,尤其是高二半山区群众贫困尤为突出、普遍。喜德县地处孙水河流域,境内有77条灾害性泥石流沟,其中巨型18个,大型18个,中小型36个;水土流失面积达153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9%;石漠化程度加深,喜德县石漠化土地已从2005年前的2.2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17.2万亩,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威胁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灾返贫问题突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州委“三大片区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全面推进“农业生态化、工业新型化、文旅融合化、新型城镇化”和灾后发展振兴,努力构建和谐、幸福、生态、活力、法制新喜德,确保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理念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县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转变理念,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喜德。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省、州精准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区域合作,开放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攀西城市群建设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彝族文化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示范县。依托阳光温泉、彝族文化、“彝族老家”品牌等优势资源,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会养”一体的彝族文化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示范县。

  ——都市近郊生态观光体验农业示范县。依托毗邻西昌市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体验农业,吸引都市休闲人群,打造西昌都市近郊生态观光体验农业示范县。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示范县。以精准扶贫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新模式,打造全省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示范县。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到2020年,要建成“幸福喜德、生态喜德、活力喜德、法制喜德”,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推动喜德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2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3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等服务业业态基本成型,基本建立起能够体现区域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省控标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全县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建设基本成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全省“五大扶贫工程”、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凉山州“七个一批”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彝寨新村建设扶贫战略、产业扶贫战略、教育扶贫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消除。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新型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专栏3:“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预计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14

27.5

7.5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1062

17815

10%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4.52

累计完成108

14%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1.02

1.64

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45.6%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200

28211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347

12694

14.87%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城镇化率(%)

23.8

35

8%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

控制在10‰以内

森林覆盖率(%)

39

41.5

1.25%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10

累计完成5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5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万吨)

二氧化硫

468.53吨

各年度指标要根据国家下达任务数确定

氮氧化物

54.7吨

化学需氧量

1542.89吨

氨氮

145.42吨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82.53

90

1.7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87.81

95

1.5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29.23

90

25.22%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

2

14.87%

申请国家专利数量(件)

0

1

建立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个)

地方立法(件)

刑事案件发案率(%)

以全县人口数为基数0.06%

140件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空间管制,以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集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实施“一核、一带、一片”的空间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发展导向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点轴面梯度发展的区域开发新格局。

  第一节 城镇功能核心区

  区域定位。城镇功能核心区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水平,成为全县集聚人口、彰显凉山喜德彝族老家魅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承载区。同时,要加强城镇功能核心区与工业区的互动和融合,在城郊布局工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要素和服务支撑。到2020年,该区力求集聚全县65%的人口和60%的服务业产值,成为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区域功能。城镇功能核心区主要由冕山镇、拉克乡和光明镇三大具有不同功能的板块构成。以光明镇为中心,以冕山镇-拉克乡为副中心,打造彝族文化形象集中展示区和现代服务业先行区;以拉克乡为重点,大力发展彝族风情温泉小镇旅游等特色服务业;以冕山镇为重点,打造县城产城融合发展区。充分发挥县城新区的经济引领和人口集聚作用,通过冕山镇、拉克乡与光明镇同城化、开放性、组团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生态良好的城镇功能核心区。

  图1 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特色产业集聚区

  “一核”。以城镇功能核心区为载体,依托县城新区建设,集中彰显喜德县彝族“母语之乡、漆器之乡、克智之乡、美酒之乡”的文化,打造彝族文化形象展示区和现代服务业先行区。

  “一带”即孙水河沿线产业发展带。以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米市镇、且拖乡、两河口镇等乡镇为主的沿孙水河区域作为喜德县重点产业发展带。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一体化发展,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链接项目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建成集聚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带,集聚人口6万人;充分利用尼波镇至米市镇、东西河飞播林区的林木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米市水库的开发建设,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林下种养殖等产业。

  “一片”即临西昌产业发展片区。利用紧邻西昌的区位优势,依托红莫镇、东河乡等乡镇,强化与西昌的区域合作,大力发展阳光温泉、彝族文化特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红莫特色农牧业加工园;依托鲁基和李子工业集中区,发展与攀钢二基地相配套的产业,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西昌共建“大凉山仓储物流产业飞地园区”和“临西昌航空港工业经济区”;依托“西喜两泉快速生命通道”和“西昌礼州古镇-喜德红莫温泉-喜德阳光温泉”精品旅游带,大力打造都市近郊生态观光体验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区。

  http://192.168.12.24:8080/xdx/sewgh81/3235260/file0002.png

  图2 县域特色产业布局图

  第三节 重点生态功能区

  水源涵养生态区(限制开发)。分布在县域内的主要山体,禁止开发建设活动,强化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充分保护地带性山地植被类型。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留地形式加以保护和恢复建设,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留地的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在孙水河、热水河、东河、西河、尼波河主要河道区域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建设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生态区(限制开发)。全县河流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禁止排污。在河流两侧设立缓冲带,实施高标准绿化,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把大于25度的坡地列为退耕还林区,禁止开垦。

  景观保护生态区(保护性开发)。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名胜区、飞播林观光旅游区、则莫溶洞群岩溶洞穴景观区、瓦吉木高山草甸及牧场观光区等,在生态保护基础上进行资源点状开发。

  农村与农业生态区(引导性开发)。切实保护各类生态用地,防止过度开垦。在现有生态立体格局的基础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农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等。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农旅文互动融合三大主题,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在补足欠账基础上力争提档升级,实现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一节  完善县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骨干公路建设,构建四大外联生命通道。加快骨干公路建设,形成“两环一通道”的区域性民生发展骨干路网和“东南西北”四大外联生命通道。加强与西昌市、越西县、冕宁县、昭觉县等周边地区的通达性,加快“南北两环线”公路建设,打通区域一体发展民生通道和灾害应急救援外联生命通道。力争新建“西喜两泉快速生命通道”公路,强化喜德中、西部等重点发展区域和西昌之间的互联互通,为“西喜同城化”(西昌-喜德)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县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提供生命通道。

  强化县乡道路建设,构建“内畅”民生公路网。积极推进成昆高铁喜德段建设,加快成昆铁路站点和县域公路网链接。加大县城至乡镇道路改造升级,提高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完成乡乡通油路(水泥路)建设,实现通乡通畅率100%。力争推动冕山镇--拉克乡—光明镇三镇孙水河南岸次干道公路升级改造。优化乡村公路网,实现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道路通达硬化率100%。加快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加强公路安保建设,提高抗灾、安防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站点建设,构建便捷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西城公交客运中心,开通城区公交,促进公交发展;建设成昆高铁喜德西站旅客集散中心,规范喜德火车站旅客集散管理;建设县城物流中心,在有条件乡镇建设乡镇货运站点,构建现代物流框架;加快乡镇客运站点建设,规范城乡客运市场,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开通乡镇至村委的客运班线。

  完善城乡道路养护机制,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建立以县级公路管理局、乡镇养护管理站、村级管护点为主的三级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健全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对全县公路进行有序管理养护。建立以县级机械化养护中心、乡镇公路养护站点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养护基础设施,加强养护能力;采用先进养护手段和技术,提高养护作业效率,降低养护成本;及时开展普通国省道、县乡道的路面大修和改造工作,确保公路服务水平;加强对公路地质灾害频发路段的综合整治,加强公路长大桥梁与隧道的养护管理工作。

  专栏4:“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1、北环线贯通工程;

2、南环线贯通工程;

3、新建“西喜两泉快速生命通道”公路;

4、完成巴久乡、洛莫乡、北山乡、乐武乡、西河乡和尼波镇等24个乡镇的道路通畅工程;

5、新建新联大桥、瓦库大桥等20多项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工程;

6、西城公交客运中心、成昆复线喜德县火车站旅客集散中心、县城物流中心、3个乡镇货运站和24个乡镇客运站、170个村级招呼站、新建村道公路安保工程、县道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和县道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交通运输功能完善工程。

  第二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网络改造升级。扩大有线接入网覆盖面,严格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加强移动电话基站建设,实现县域移动电话通信信号全覆盖。推进4G基站和WLAN热点建设,实现县城和重点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加快无线局域网在旅游、产业、文化等热点地区和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加快推进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三网融合。

  积极争取信息民生工程。以“行政村通宽带民生工程”“贫困地区互联网覆盖工程”“农村中小学免费通宽带工程”“电视户户通工程”“广播村村响工程”等为重点,积极争取省、州信息民生工程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M)达到省级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实现免费通宽带,实现电视户户通,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到村接入,交互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加强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到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许可单位全部建立网站。加快跨部门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提高政务效率。

  完善通信应急保障体系。推进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应急通信、视频、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战备应急通信管理精细化,提高预警应急信息发布能力;完善多网协同的话务控制和疏导机制,进一步提升紧急情况下应对海量话务的能力;建立无通知集结工作机制,提高预案的可实施性和及时性。加强农村应急通信能力,基本建成所有行政村的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村广播全覆盖。

  专栏5:“十三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城乡光纤入户工程;

2、城乡4G网络工程;

3、县城和重点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工程;

4、城乡通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5、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以米市水库建设、孙水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积极构建县域水利民生骨干体系。加快米市水库立项和建设,形成生态调水、拦沙防洪、农业灌溉、民生用水、水能梯级开发重点龙头,带动全县水利建设和综合开发。加强孙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加强全流域(喜德段)综合治理,加大“长治工程”小流域治理项目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实施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提升保障工程,新建冕山镇供水站。改扩建红莫镇、米市镇、拉克乡供水站以及24个乡镇共计7.17万人饮水工程。采取“以大代小、以城代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以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全面稳定地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等工程,大力实施“治水兴村”战略,加大灌溉渠系建设,加大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以节水改造。有序推进节水灌溉工程、牧区水利工程、水利血防工程;有序推进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加快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及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孙水河(拉克-新桥)段防洪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孙水河(米市-且托)段防洪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水电改造等工程。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保障贫困地区居民旱期基本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体系。

  专栏6:“十三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米市水库建设项目;

2、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喜德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6个,新建河堤护岸69.6公里,疏浚河道24.6公里。

3、民生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新建或改扩建供水站4处及24个乡镇共解决7.17万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处,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

4、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两河口镇、且拖乡、贺波洛乡、红莫镇、鲁基乡、李子乡、冕山镇、拉克乡、尼波镇、乐武乡等10个乡镇);新、改、续建取水枢纽22处,新建设渠系43km,改造渠系156km,新增灌面0.4万亩,改善有效灌面0.97万亩,改造冕山镇洛发村等4处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5.85万亩。

5、牧区水利工程:李子、东河等乡牧区水利新建取水工程4处,饮水工程94公里,新增牧草0.9万亩。

6、血防水利工程:红莫镇热水河河道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工程,整治河道10.39公里,沟渠10.39公里。

7、防洪减灾工程:治理山洪沟7条,共计24.1公里。

8、农村小水电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小山电站等6处农村小水电。

9、水源保护工程:实施县城供水、冕山镇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工程,保护面积0.48公里。

10、水利能力建设:水资源管理及监测设施;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心;组织人员培训;办公设备、车辆配置;水利改革和能力建设;新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

  第四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靠用电、安全用电、方便用电”的电力网络,全面提升电网的供电质量和供电水平;按照“优化补课、兼顾提高”的原则,完成小水电增效扩容,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确保群众“用上电、用好电、电好用”。到2020年,实现县域电网同网同价,供电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城乡燃气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实施“气化凉山”工程,加快县城和重点镇气源建设,逐步由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向管道天然气过渡,一般乡镇根据条件建设管道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供气设施。力争到2020年,县城和重点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一般乡镇和农村用气率(管道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达到90%以上。

  加强新能源推广使用。因地制宜实施沼气、秸秆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到2020年,全县农村沼气达7000户以上;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到2020年,全县太阳能热水器达20000台以上;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改善农村用“能”条件,构建清洁、安全、经济、低碳的农村能源供给体系。

  第五节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县城道路改造。坚持城乡统筹、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加快形成城乡共享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化县城主干道路,打通支线路,划定步行街、完善交通标志和运行管理系统,主干路人车分流。增加公交车辆和乡镇运营路线,方便群众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新建光明大道道路、滨河路等建设,新建彝族风情桥梁、中心街人行桥梁,新建县城新区地下综合走廊建设。

  加快城乡排污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县城污水、垃圾等无公害处理能力,建设一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厂。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重点场镇全部配备污水处理厂,加强新村新寨排污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县“彝家新寨”和“居民聚居点”内建设垃圾处理点(个)237个,公共排污设施237个。

  强化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提高公共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积极打造休闲广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购物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更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专栏7:“十三五”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光明大道、滨河路等城区道路建设项目;彝族风情桥梁、中心街人行桥梁等城市桥梁建设项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业园区废渣场、冕山供水站。

2、县城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级和村级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

3、县城综合档案馆设施及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

4、喜德县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喜德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6、殡仪馆迁建项目;

7、登相营古驿站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喜德四合院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

  

  

  第五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生态化

  立足资源优势,以提升效益、助农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农业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为途径,优化产品结构,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农业品牌,逐步形成市场带农户、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年均递增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初步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特色农牧业资源为基础,以农牧业项目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林牧产品,重点打造一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高山及二半山区为重点建设一批马铃薯、荞麦生产基地;在海拔2600米以下适宜地区建设以核桃、花椒、油橄榄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基地;在冕山、拉克、光明、且托、两河口、则约、红莫等自然条件适宜的乡镇建设一批生态蔬菜生产基地;以红莫、冕山、鲁基、光明、拉克、两河口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烤烟生产基地;在米西公路沿线乡镇重点建设一批阉鸡养殖基地、在环西昌经济片区乡镇重点建设一批猪仔养殖基地、在高山和二半山区重点建设一批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在红莫镇、贺波洛乡等地建设冷水鱼养殖基地。

  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孙水河流域为重点,完善灌区渠系配套和防治整治项目,新建一批蓄水池、微型水窖和堤防工程等。积极推动农业设施发展,推广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绿色果蔬集约化、基地化生产;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土、肥、水新技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站,改善农田土壤条件,增强耕地质量监控及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机电提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专栏9:“十三五”特色农业重点项目

1.拉克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2.贺波洛、尼波等12个乡镇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3.李子乡畜禽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项目;

4.贺波洛、光明镇等14个乡镇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5.冕山、鲁基等10个乡镇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6.拉克、冕山等8个乡镇凉山黑猪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项目;

7.米市、光明等10个乡镇喜德阉鸡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8.170个村级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

9.红莫镇、贺波洛乡等建设冷水鱼养殖基地项目。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供电、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重点在农产品品质提升、保鲜、储藏、运输、加工、营销等方面培育一批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带动生产、衔接产销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产业化经营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花椒、核桃、马铃薯、荞麦、烤烟、阉鸡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物资、信息、运输等服务。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

  积极扶持家庭农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家庭农场倾斜。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与家庭农场的技术对接,积极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农民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与专家或农技人员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育和培训,提高专业化职业水平。

  第二节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示范。以粮食、蔬菜、烟草、林果、畜禽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链为主线,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科技人员创业链,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技人员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合作,从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本地野生资源保护选育等工作。

  积极培训新型农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抓好村社干部、青年骨干、农村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农民工劳动技能等问题,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全县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进推广服务方式,实施信息进村惠农工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设专栏、安排专题讲座等,实施远程农牧业技术指导服务,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加快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喜德农网”信息平台和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信息服务。

  第四节  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蔬菜、花椒、核桃、马铃薯、荞麦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在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产品分等分级、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制定系统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提高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水平。加强土壤治理,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物防控等农药减量化措施,不断优化产地环境。加大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制度,提高农产品监管服务和技术支撑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

  加快农产品驰名、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托政府、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多方力量,重点打造“喜德阉鸡”、“凉山黑猪”“喜德大红袍花椒”等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标识品牌。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依托主导品牌的影响力,分类别、分品种开发品牌系列产品。积极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加大名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采用品牌产品推介会、展销会、产品标识、统一包装等形式宣传品牌,壮大品牌声势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运用新兴网络传媒,开展农产品网上推荐和展示展销,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简化农产品交易环节,多途径推进“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形成与安宁河谷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结合市场准入工作,加强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市场体系建设,争取新建和改造升级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六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以冕山、鲁基、李子三大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风电资源开发为龙头,重点发展非金属精深加工、循环经济和短程物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县域优势明显的硅矿、白云石、钾长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快推进非金属矿产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型企业改革重组,整合企业资源,加快推进钾长石、金属镁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建材、矿粉加工、大理石板材等产品提档升级,促进工业增速增效。

  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利用生态阉鸡、大红袍花椒、马铃薯、荞麦、燕麦、核桃、肉牛、肉羊等特色农牧业产品资源,依托大凉山品牌,实施“一企一策”专项扶持工程,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农产品商品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多元化。做大做强“火把液”白酒产业和马铃薯精深加工业,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

  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业。积极促进民族文化和现代工艺制造相结合,提升彝族漆器、服饰、火把液美酒、小相岭间歇冷泉等旅游商品价值,开发多样化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引进和培育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品开发龙头企业和民间团体,积极探索“手工艺人+公司”的模式,创新开发一批能展示喜德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工艺产品。

  水电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米市水库及孙水河流域水电综合开发和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小水电的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优势,重点推进区域内电网及水电站技术改造。以小山、鲁昌、博洛、瓦里等水电站为重点,加快推进水电扩容增效,提升水电资源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风电等新能源开发。以区域性优势资源开发为突破,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力度,加快红莫、博洛拉达、西河三个重点风电项目开发速度。加快北山、东河、玛果梁子等地风电项目的前期筹备和启动工作。加快光伏发电开发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形成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风能产业带,风电总装机达40万千瓦。

  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努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支持节能环保型企业发展,推进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短程物流。充分依托成昆铁路及复线、成昆高速等跨区域主干道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近距西昌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仓储和短程物流产业,加快资源开采地、工业集中区与商品营销地之间的要素流动,激活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节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冕山工业园区。坚持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循环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围绕将冕山组团打造为全州民族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非金属矿产精深加工、建材加工业和循环经济,努力把冕山工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先行区。

  李子工业园区。按照点状开发、线状布局、环形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创新园区发展模式,重点发展轻加工业、仓储物流、攀钢二基地配套产业、成凉工业园区配套产业等,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

  鲁基工业园区。按照“一业为主、特色突出、多元发展、功能齐备”的发展要求,集聚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带动性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工业企业,建设成为全县新型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和环西昌经济带上重要增长点。

  专栏10:“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1、冕山镇、李子乡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包括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及废渣处理、集中供水等;

2、主要水电站的增效扩容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

3、东河乡、乐武乡等风电项目及县境内光伏发电项目;

4、喜德县再生资源利用处理站建设项目;

5、冕山镇、李子乡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文旅融合化

  坚持市场化导向、信息化提升、品牌化支撑,以县城新区彝族文化旅游、红莫温泉生态康养、拉克乡生态观光体验农业、瓦尔彝族风情小镇和小相岭灵关古道等为重要依托,以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为引领,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农旅融合发展

  改善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乡环境,强化生态观光和体验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技能人才和营销平台基础,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改善农旅融合发展条件。

  培育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围绕“旅游突破”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因地制宜,选好选准特色农旅融合发展项目,按照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拉克乡、冕山镇、红莫镇、东河乡为重点,培育一批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探索观光体验农旅融合新形态。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独特的彝族母语之乡文化底蕴,推动喜德县生态观光体验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实现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打造一批以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体验旅游示范点;发展一批集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园区,鼓励彝家乐和农业旅游产业与附近的旅游景区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形成产业有特色、处处是风景的体验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旅融合新形态。到2020年以乡村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村达到5个以上,逐步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节  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凉山喜德·彝族老家”旅游品牌。充分整合交通区位、自然生态、彝族世居、农居特色、彝族风情、大石墓群等优势资源,将喜德新县城、阳光温泉、拉克新村、拉克源泉村、彝族漆器工艺园区捆绑打造“凉山喜德·彝族老家”旅游品牌,争创4A级景区,全面推进“凉山喜德·彝族老家”旅游品牌建设。依托成昆复线冕山客运站等,加快建设喜德县游客集散中心。争取到2020年,基本满足游客在喜德“行、游、住、食、购、娱”的需求。

  发展特色彝族文化旅游。依托“大香格里拉旅游生态环线”,将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态体验旅游示范区,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融入全省、全州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环线:成都—喜德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区—喜德县拉克温泉--米市水库--喜德县东河瓦尔彝族文化风情小镇—西昌邛海—成都的大香格里拉重要节点旅游路线;西昌—礼州古镇—红莫温泉—拉克温泉—西昌的温泉康养旅游路线;喜德县拉克会客厅—彝家风情小镇—花果基地乡村旅游线路。

  打造特色民俗文化风情园。全面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行动”,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综合载体,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和社会管理,结合彝家新寨建设,突出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对屋檐、屋脊、外墙壁、门窗套进行统一装饰,完成旅游景区出入口标志与管理设施配套,把跃进村、瓦尔村、瓦西村、小山村、新村村等建设成为州内最具特色的集古彝族文化探源、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彝族生态民俗乡村旅游村和民俗风情园。

  发展阳光温泉生态康养旅游。依托“两泉(拉克温泉和红莫温泉)生命通道”,以道路建设为纽带,以拉克温泉和红莫温泉的经营开发为依托,积极主动融入西昌旅游产业圈,依托西昌机场、成昆复线喜德旅客集散中心和“两泉(拉克温泉和红莫温泉)生命通道”,把拉克温泉和红莫温泉打造成集生态康养、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中心。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住宿餐饮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度假酒店,适度发展商务酒店,推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鼓励发展“乡村客栈”。引进知名餐饮企业和管理技术,整合彝族文化、茶(苦荞)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深入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等餐饮服务集聚区,打造彝族特色餐饮品牌形象。以阳光温泉酒店为龙头,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住宿餐饮业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商贸流通设施建设,以鲁基乡、李子乡等为中心,与西昌跨区域合作,发展大凉山仓储物流飞地园区,配套建设物流管理中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连接西昌、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网络。加强商贸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商品市场、特色商业街区、特色交易市场。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创新财政支持服务业的方式,鼓励发展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互动、融合、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专栏11:“十三五”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1、彝族文化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喜德县彝族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喜德县彝族母语风情体验园建设项目,喜德县彝族漆器制作工业旅游文化村建设项目,等等;

2、历史遗迹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喜德县登相营古驿站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喜德县伍合大石墓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喜德县邓公馆观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3、特色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小相岭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米市水库生态观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喜德县东河林海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4、阳光温泉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喜德县拉克乡温泉及生态农业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喜德县红莫镇生态康养国际会议温泉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第八章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着力点,以繁荣城镇经济为重要支撑,构建以县城、重点乡镇、小集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城镇为载体,促进要素、产业、人口聚集,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区域、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第一节  构建完善新型城镇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结合城镇的等级、规模和职能结构,科学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城多镇”城镇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城镇布局和功能体系,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成昆线为依托,重点发展冕山镇至县城区域,同时以尼波镇、米市镇、红莫镇、冕山镇、洛哈镇、两河口镇为骨干,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发挥经济辐射效应。

  加强新城区配套设施建设。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发展规划的衔接,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县城产业、资源、政策和基础设施整合,着力打造县城行政、商业、文化和居住中心,并且结合“阳光温泉”度假村,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制造观光,打造县城旅游服务基地。加强城区主干道建设,改造完善城市主干路网,逐步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信息、公共交通、防灾减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尼波镇、米市镇、红莫镇、冕山镇、洛哈镇、两河口镇为辐射点的重点集镇建设格局。在充分利用重点集镇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财税杠杆调控职能,通过贴息贷款、项目资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重点镇的交通、能源、通讯、公共消防、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公共设施建设,形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明和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的重点镇。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健全完善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导向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节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以村落民居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的新村建设。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安宁河谷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为重点,对散居户进行风貌改造。结合彝家新寨建设,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

  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事业投资机制,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巩固提高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创建卫生村镇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营运管理制度改革,适时引导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向社会经济法人组织转变。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平等、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严控农民宅基地审批,统一规划建设农民居住小区。精简村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强化村级集体组织的社区服务职能。

  专栏12:“十三五”统筹城乡建设重大项目

1、彝家新寨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2、全国彝族风情重点旅游小镇建设工程。

  

  

  第九章  精准实施扶贫攻坚,建设和谐喜德

  落实中央、省、州相关部署,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第一节  实施重点扶贫工程

  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加大县域特色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深入实施《凉山州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和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与著名电商战略性合作洽谈,成立小微电商孵化中心,鼓励本地大学生村官等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创新创业致富一批。加大优质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优良畜禽等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示范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新技术,加强设施农业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增收。采取“劳务经纪人+劳务派遣公司+用工企业”模式等开展订单输出培训,让更多农民工“组团”打工,拓展劳务经济促增收。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医疗保障扶持一批。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受益水平。加强医疗保险救助,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等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贫困户、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深入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对艾滋病患者帮扶力度。开展地方病特殊救助,深入实施麻风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救助。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结合水电移民、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合理安排搬迁地点、搬迁资金、搬迁进度。重点对2.3万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应搬尽搬。稳步开展生态移民、避灾移民,科学规范、合理引导“自主搬迁”,研究解决其就医、入学、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

  灾后恢复重建帮助一批。帮助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区贫困人口脱贫。支持灾区迅速恢复生产,在重建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为灾区长远发展、贫困户稳定脱贫创造条件。认真落实救灾救济、安置救助政策,努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治毒戒毒救助一批。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落实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全覆盖宣传、打防治结合、网格化管理、全社会参与,持续加大对毒品问题的综合治理,科学完善戒毒康复体系,提升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回归社会能力。

  移风易俗巩固一批。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增强财富积累意识、发展意识和家园意识,积极投身扶贫开发,勤学善用科学技术,苦干实干勤劳致富。

  第二节  精准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群众脱贫奔康条件。加大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内道路、旅游公路、公路客货运输等建设力度,确保群众方便畅捷出行。积极争取将米市水库、孙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民生性水利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水利规划,加强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孙水河流域长治久安和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切实解决严重威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灾返贫问题。实施城域电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覆盖面达100%。逐步实现县域电网同网同价、供电服务均等化。

  加强民生事业发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15年免费教育计划,全面免除3年幼儿园教育保教费,全面免除 3年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通过实施“一乡一幼”及“一村一幼”发展学前教育,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加大信息文化科技惠民力度,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深入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县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和“宽带乡村”等工程。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能力;强化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带动增收脱贫。

  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降低因灾返贫率。通过生态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争取提高补偿补助标准,支持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加强生态资源利用,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林、草、果、药等特色经济产业。加强防灾减灾避灾,减少各种灾害可能造成的因灾返贫损失。

  第三节  探索扶贫机制创新

  全程动态精准管理确保精准扶贫。采取全程精准管理,建档立卡具体到人,项目措施具体到户,政策举措具体到村,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创新政策措施,实现扶贫攻坚资源整合。健全投入增长机制,统筹好项目资金使用,科学、阳光使用资金和项目审批权,全面提高中央、省、州对我县的扶贫攻坚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扶贫攻坚组织有力。加强队伍建设,建强领导班子、夯实基层基础、落实驻村帮扶。强化培养储备基层紧缺、熟悉农村、作风务实,具有较强扶贫攻坚能力的专业型干部队伍。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五个一”联系为重点的县领导联系指导乡村、部门参与联系指导“双联”工作制度。

  创新目标考核,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制定减贫验收办法,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建立贫困乡和贫困户滚动退出机制。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组和驻村干部的考核力度。

  专栏13:“十三五”精准扶贫重点项目

1、“七个一批”精准扶贫重点项目;

2、喜德县扶贫项目对接帮扶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3、一村(片、带)一品培育工程;

4、特色农林副培育工程;

5、特色乡村旅游孵化工程;

6、小微电商孵化工程和小微企业孵化园;

7、新建喜德县特色生态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乡村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

8、高科农副产业服务中心,县就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及优质高产农副新品种培育工程;

9、县社会事业提档升级工程,包括:福利院改扩建,县临时生活困难救助中心建设等;

10、县艾滋病防治医疗救助中心及一般传染病防治医疗救助中心;

11、幸福美丽新村、城乡保障房工程及灾后住房重建工程;

12、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程;戒毒康复就业和回归社会帮扶中心;

13、优生优育帮扶工程;

14、“六进彝家”工程;

15、“西喜两泉快速生命通道”建设工程;

16、喜德县南北民生发展环线建设工程;

17、成昆复线喜德西站旅客集散中心建设工程;

18、喜德县县城客运中心建设项目;

19、喜德县县城货运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项目;

20、县道三级路标准升级工程;

21、乡村公路畅通工程项目;

22、城乡客运体系建设项目;

23、城乡物流体系建设项目;

24、乡镇客货运站建设项目;

25、乡村公交站建设项目;

26、喜德县民情民生信息管理中心建设项目;

27、米市水库建设工程;

28、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

29、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30、水源地综合保护和建设工程;

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32、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33、牧区水利工程;

34、血防水利工程;

35、防洪减灾工程;

36、农业水利建设工程;

37、城乡电源供电系统建设;

38、城乡安全用电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第十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喜德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深入推进和谐美好新喜德建设。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完善县域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大小凉山教育发展振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国家、省、州教育发展项目。2016年教育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到2018年教育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018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巩固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健全“七长”责任制,织牢“控辍保学”责任网络,到2017年,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6%和1.8%以内,视力、智力、听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0%以上,九年巩固率达90%以上。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一乡一幼”幼儿园及“一村一幼”幼教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积极扩大城乡学前三年入园率。在光明镇、冕山镇、且拖乡等十二个乡镇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在一般乡镇和村常住人口超过2000人的中心村修建农村幼儿园,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以上。

  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成果。加大城乡中小学调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全县24个乡镇41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小学和初中适龄学生全入学,加大教师招聘、培养力度。学校班额符合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开齐国家和省规定课程,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明显缩小。

  抓好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加快普通高中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高全县高中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稳中有升;拓宽15年免费教育高中教育渠道,按省州要求积极完成省内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项目中职招生任务。

  全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到2017年,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宽带接入和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基本满足学校教学、管理应用的需要。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接入,到2018年,中小学校师生在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普遍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到2020年,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全面实现中小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专栏14:“十三五”城乡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1、喜德县乡镇村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全县18个乡镇幼儿园23760平方米园舍及15840平方米运动场;改扩建和维修60所村幼;

2、喜德县乡镇小学建设项目,改扩建全县24个乡镇40所小学校舍26184平方米,维修校舍4379平方米,新建堡坎2360平方米,运动场15800平方米;

3、喜德县思源实验学校、喜德县冕山镇和米市镇初级中学、喜德县两河口镇和红莫镇中学、喜德县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项目;

4、喜德中学、喜德县民族中学维修校舍及操场建设项目;

5、喜德教育技术装备建设项目;

6、喜德县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接入工程。

  

  

  第二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重点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挖掘、整理和研究彝族文化资源,以“彝族老家文化广场”、“喜德县彝族母语风情园”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彝族老家”、“彝族母语之乡”彝族文化品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以“火把节”“彝族年”等为载体,探索大中型民族性、群众性、品牌性文化体育盛会,不断提高彝族文化体育吸引能力。

  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光传线路、发射站塔等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城乡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保障能力。

  加强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加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登相营古驿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喜德四合院民居保护修缮力度,加快推进伍合大石墓群陈列馆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大力增强文化传承能力。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以民族影视译制工程、文化惠民演出团体建设为重点,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鼓励文化创新,发展民间文化体育艺术团体,提高优秀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专栏15:“十三五”文化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1、彝族老家文化广场和彝族母语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2、县、乡(镇)、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广播室、农家书屋设备更新补充购置项目;

4、文化惠民演出团体建设项目;

5、文物保护单位登相营古驿站、喜德四合院民居修缮工程;

6、新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伍合大石墓群陈列馆;

7、民族影视译制工程;

8、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前端中心、中心发射塔1座、广播电视网建设、改造建设光传输线路200公里、数字化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塔新建5座、建设小型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射基站50座);

9、县城新区公共体育场、室内体育场馆建设工程;

10、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到2020年,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养老保险。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2020年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满足率达到100%。对贫困残疾人加大扶持力度,到2020年落实动态调整管理,应补尽补,确保所有贫困残疾人家庭年收入水平稳定达到国定贫困线标准,建立并实施贫困家庭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使贫困家庭0—6岁残疾儿童免费得到手术治疗、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规定支付,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保险人员全覆盖,基金应收尽收。2020年,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每年按时足额发放率100%。

  加快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居民保险一卡通,社区和行政村社会保障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实施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专栏15:“十三五”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升工程;

2、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养老院新建项目;

3、贫困户脱贫辅助工程;

4、残疾人救助康复工程;

5、基层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7、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工程;

8、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新建项目。

  

  

  第四节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强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县2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新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00%达标。中心卫生院至少设置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公共卫生部门、综合办公室。一般乡镇卫生院至少设置临床科室、药房、化验室和治疗室。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新建县中彝医院,县传染(艾滋)病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进修校。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承接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争取省内优质医疗机构对我县的支援,争取州内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我县县级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我县乡镇卫生院。实施远程医疗帮扶,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建成远程会诊系统并开展网络医疗服务,县级医院医疗服务项目覆盖率达75%以上。

  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适龄儿童免疫规划预防接种率达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中等水平。严格人口计生管理,严格问责问效,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坚决打击“两非”,依法处理违法生育行为,落实基层计生专干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

  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县人民医院、县中彝医院达到标准化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水平;妇幼保健院、县传染病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医院水平;其它驻县城公、私立医院扩充科室,提高诊疗水平。县医院健全一级诊疗科目,建设1个省级重点专科,完善科室基础设施。强化中医药人才培训,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每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10项,每个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到2020年,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当地居民健康、卫生资源、公共卫生均等化、疾病防控等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提高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切实改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16:“十三五”医疗卫生体系重点项目

1、喜德县中彝医院建设项目;

2、喜德县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

3、喜德县重点疾病医疗救治中心建设项目;

4、喜德县疾病控制中心建设项目;

5、喜德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医院建设项目;

6、喜德县卫生进修学校建设项目;

7、喜德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建设项目;

8、喜德县10个乡镇卫生院职工保障住房建设项目;

9、喜德县东河、尼波、洛哈、红莫、两河口和米市镇食品药品和工商质量监管所新建项目;

10、喜德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新建项目;

11、喜德县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站;

12、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第五节  扩大城乡居民就业

  积极扩大城乡居民就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支持用人单位和本县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开展专项劳务对接活动,提高本县学生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定向、订单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到2020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一次以上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当地企业技能岗位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得到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有机会接受创业培训。

  大力促进城乡居民创业。积极争取“民族地区群众职业培训行动”项目,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每年组织参加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积极争取和配合做好上级政府对本县大学生就学资助,支持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建立健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地方规章与制度体系,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全覆盖、全动态、全过程”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专栏17:“十三五”城乡居民就业体系重点项目

1、喜德县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项目;

2、喜德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新建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新建喜德县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一站式培训),新建全县社会保障信息网络(24个乡镇、4个社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金保网”,新建光明镇、洛哈镇、拉克乡和红莫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3、喜德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24个乡镇、4个社区)新建项目。

  

  

  第十一章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生态喜德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富县、绿色惠民,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喜德。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加快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换代,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污染源。抓住国家投资向清洁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领域倾斜的政策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为契机,加快实施县乡生活垃圾填埋、污水处理、街道路灯节能改造、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畜禽污染控制等项目,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绿化工程和孙水河上游生态保护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为重点,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则约等乡镇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坚持保护利用并重,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主的绿色环保、低碳低排激励机制,加大对开采作业区、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医疗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风险预警机制,防控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风险。健全生态环境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第二节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灾后恢复重建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县、乡(镇)、村、组、户五级自然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风险,减小灾害损失。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强防汛抗旱、防寒抗冻、防风防雹、森林防火、疾控预防控制、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与救援等三大体系建设。

  专栏18:“十三五”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重点项目

1、城市生态构建工程:城区大气污染源治理,餐饮油烟综合整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等等;

2、水域生态治理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修订,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监察和应急能力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等等;

3、生态环保节能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乡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乡村公共绿化和景观改造,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等等;

4、喜德县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及应急工程:喜德县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项目,喜德县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设项目,等等;

5、喜德县防洪减灾综合治理工程:洛哈镇、米市镇等24个乡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则约乡则约沟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孙水河沿线、深沟河等小流域防洪治理工程;两河口镇、米市镇等24个乡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活力喜德

  深入实施国家、省、州各项改革措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开放合作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战略,加强要素保障能力提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发展,建设活力喜德。

  第一节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州统一部署,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实施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大力度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针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实际,加快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探索乡镇“安监办”、“交管办”、“食品药品监管办”,“三办合一”运行模式。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切实落实行政“放权”,积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积极促进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企业市场适应力、竞争力。

  积极探索农村社会改革。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有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产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

  第二节  继续加强区域合作

  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坚持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通道优势,促进县域全面开放,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合作,着力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拓展合作区域。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通道、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及彝区扶贫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更加注重与西昌及周边县市的合作交流,加强与省内成都经济区合作;牢牢抓住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契机,以成昆铁路和成昆复线为纽带,以短程物流为突破,进一步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环境。

  加深合作领域。发挥区位优势,强化区域产业合作共赢。借助西昌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契机,充分发挥喜德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积极协调与西昌共建“大凉山仓储物流产业飞地园区”一园多区。依托“西喜两泉快速生命通道”,积极打造“西昌礼州古镇-喜德红莫温泉-喜德阳光温泉”精品旅游区,拓展西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地区间深入合作。

  第三节  探索实施创新驱动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推动现代科技、信息与工业企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新工艺引进、吸收及发明创造。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优势企业,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带动就业,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经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抢抓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地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善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围绕农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产开发、温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特色板块,着力谋划和储备一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旅游等建设项目。积极参与“火把节”招商会、“西博会”、攀西战略资源专题招商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地区发展。继续打好民族牌、资源牌、生态牌,既要“引进来”也要勇敢地“走出去”;加强在土地使用、规划、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协调,形成“政策洼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第四节  强化多重要素保障

  人才要素。围绕喜德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在重要岗位、艰苦环境、基层一线等实践中培养党政人才,重视后备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教育、卫生、农牧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汇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实用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发展,整合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和资金,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农民及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实用和技能型人才的增收致富能力。

  资金要素。严格落实好省、州、县支持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管好用好各方资金,促进企业改进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及时出台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确保项目建设的环节紧密相扣,程序合法规范,推进及时高效。加快盘活沉淀的存量资金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的效用。

  土地要素。健全土地管理机制,提高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有效保护耕地,统筹兼顾盘活低效闲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建设用地储备能力,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证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第十三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法制喜德

  依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制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大力推进依法制县。

  第一节  大力推进依法制县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各级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事务管理法制化。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推进政务公开。

  深入推进依法制理。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群防群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网络。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着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法律公信力。

  健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寺庙、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实施法律宣传学习全覆盖,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形成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部门互动、区域互动、群众互动的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基层安监组织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快乡(镇)基层政权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改善基层政权设施条件,完善村级活动阵地功能配套,构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基层延伸。

  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力量。积极鼓励新录用公务员、后备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等年轻干部到基层增见识、长才干,进一步扩充基层干部队伍力量。坚持面向基层选任干部,加大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力度,进一步为基层社会治理培养骨干力量。加强县、乡(镇)、村基层干部法制、双语等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改善基层干部职工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

  专栏19:社会管理创新项目

1、喜德县现代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2、喜德县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项目;

3、喜德县天网建设工程;

4、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才培训中心及门户网站建设。

  

  

  第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保障

  健全规划体系,做深、做实各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监督评估,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明确规划地位

  《喜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后,即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有效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重大任务的落实、重要改革措施的实施和“十三五”总体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加强与国家、州级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本规划在约束性目标、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上级规划对接。按照区域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服从总体发展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总体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强化“多规合一”理念,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保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衔接,努力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第三节  严格目标考核

  对于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明确各部门各地方实施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和进度,纳入部门、地方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明确不同区域的主要职责,分类设置考核目标,加强绩效考核评价。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提高规划执行效力。规划实施中期,由县政府组织力量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县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报县人大或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名词解释:

  1、北环线:喜德-两河口-尼波-普雄(越西县)-中所(越西县)-冕山-喜德),北部经S208与越西县普雄、中所镇连接。

  2、南环线:喜德-泸沽(冕宁县)-西昌-东河-米市-喜德,连接京昆高速、乐西高速(“十三五”规划中乐山至西昌高速)。

  3、西喜两泉快速生命通道: 西昌—礼州古镇—喜德红莫温泉—拉克乡阳光温泉—喜德县城。

主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承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维护:喜德县政务网管中心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08104442号-2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268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