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喜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原创 时间:2010年12月28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一、规划目的

  “十二五”时期,是喜德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把握时局,认清实际,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规划依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喜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7、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8、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9、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10、中共喜德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三、规划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切实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前瞻性原则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2011年——2012年

  中期:2013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五、规划范围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光明镇、冕山镇、拉克乡、东河乡、北山乡、西河乡、红莫镇、李子乡、鲁基乡、尼波镇、乐武乡、巴久乡、洛莫乡、依洛乡、米市镇、洛哈镇、热柯依达乡、额尼乡、沙马拉达乡、两河口镇、且拖乡、博洛拉达乡、则约乡、贺波洛乡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3个社区;幅员面积2206平方公里。

  六、本规划由喜德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色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喜德推进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趋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为我县加速全面开发,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发展强势转化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全县发展环境逐趋改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对当前有拉动、长远有支撑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不足、总量不大、水平低仍是喜德最大的问题;资源开发低度化、产业发展低端化和产业同构同质现象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努力开创全域喜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专栏1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指    标 2005年

  实际 “十一五”

  目标 2010年

  预计完成 “十一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33 10.7 13.75 11.4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10.9 *11.1 12.7 11.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067 6294 8438 -

  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4.1 39 37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0.21 0.59 0.72 28.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9639 17000 51302 39.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873 2800 3202 1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4 -

  “两基”人口覆盖率(%) 79.5 95 100 -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9 10 9.96 -

  城镇化率(%)  20 22 -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5 40 -

  森林覆盖率(%) 22.3 32 38.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备注:  “*”表示五年平均数。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仍将继续,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将持续。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节能减排、遏制气候变暖,已成为各国共识。“十二五”时期,我县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国家构建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主的长效机制,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更加注重民生,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上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分析,“十二五”期间喜德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举之首,自2002年实施以来,正逐步转向重点区域,重点地带开发,为喜德发展提供宏观背景。

  ——“十七大”明确要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喜德县处于国家和四川省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适逢其时。

  ——四川省九届四次全会确立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目标:辐射西部,面向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省专门制定“一个意见、两个规划”,以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大凉山扶贫攻坚力度和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为喜德发展提供了良好省域发展环境。

  ——攀西地区将建成世界级的钒钛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凉山将建设成国家级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西昌市作为攀西地区腹心地带的极核城市,将成为凉山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的核心,是凉山州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南融、北进、东拓、西开、中聚”全方位发展战略的中心舞动点。西昌市顺势提出构筑大西昌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喜德县处于国家干线铁路上且紧邻干线公路,与西昌市有68公里的边界线,成昆铁路穿越县境内83公里,紧靠108国道、雅攀高速公路,并已纳入安宁河谷流域经济片区,周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喜德县境内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充裕。全县有常耕地20.6万亩,林地169万亩,天然草场114万亩,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极大;光热资源充足。年均气温14℃,最大气温日较差24.8℃,年均日照2028小时,常年无霜期225天,种养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军事基地等极具开发价值;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喜德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崛起,经济社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经验不断积累、思路渐趋成熟、基础不断夯实,为喜德“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筑起了较为雄厚的基础。

  图 1  喜德周边发展环境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十二五”是喜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发展总量不足。2010年我县GDP总量位居全州第十六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州的十五位,加快发展仍然是我县最大的任务。

  ——发展结构不优,产业结构不优。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68 %,比全州低11 个百分点;工业以初级原材料产业为主,产业链短,配套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9050元、1873元变为2010年的12279元、3202元,较全州水平差距扩大了27个百分点;

  ——发展支撑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较大改善,但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压力大。我县属于资源型经济(资源型企业),而资源型项目均属于国家产业政策上收的“两高(高耗能、高污染)一资(资源性)”项目,项目核准、环评、土地等审批权在省或国家,门槛高、要求严、时间长,项目落地难,开工难。资源型经济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较大。

  图 2  2005年——2010年喜德县产业发展走势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四化目标,抓好“发展和民生”两件大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协调”三大发展理念,全力实施“工业增速、农业增效、旅游突破”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超常规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重点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发展保障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推进喜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从我县实际出发,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喜德当前经济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培育推动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矛盾和问题。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喜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延长产业链,优化布局,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工业向集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因地制宜。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强化品牌建设,农业要做强、工业要做大、第三产业和旅游业要加快发展,优势资源优先开发,优势企业优先培育,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推进发展新跨越。

  ——坚持改革开放。把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作为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把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要立足喜德实际,在兼顾全面和重点、需要和可能、连续性和阶段性、预期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设置。初步实现“工业做大做强、农业做强做优、服务业做新做优,其他产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格局。

  ——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价格计算)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5%;工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亿元以上。

  ——经济结构。全县初步建立起能够体现区域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框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到41%;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不断壮大,旅游总收入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4:41:35,产业化升级取得新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森林覆盖率达到43.68%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改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以内,人口总量控制在22万人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到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有较大发展,劳务输出总人数达到 23780人次;扶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适龄儿童小学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逐步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75%、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达100%;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专栏 1“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实际 2015年目标 十二五年均增长(%)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属性

  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 地区生产总值 预期性 亿元 13.75 30 16.5

  人均GDP 预期性 元 8438 17650 15.9

  工业增加值 预期性 亿元 4.7 11.4 2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 预期性 户 13 2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预期性 亿元 0.72 1.8 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预期性 亿元 5 △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亿元 3.6 9 20

  三次产业比重 ——   31:37:32 24:41:35

  城镇化率 预期性 % 22.9 30以上 14.2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 9.97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元 12279 25000 15.3

  农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性 元 3202 6000 13.4

  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约束性 人 2788 3500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约束性 人 4868 51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   % 100 100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 78 97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 4.2 4.2

  可持续发展 万元GDP综合能耗 约束性 吨标煤 4610 8120 12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5 40

  森林覆盖率 预期性 % 38.68 43.68

  城市(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性 % 0 60 12

  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 约束性 % 0 95 19

  备注:1、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2010年价格,速度按有比价计算;2、“△”表示五年累计数

  二、远景目标展望

  2016—2020年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新型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实现充分就业,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第四章  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明确县域功能分区,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明确功能分区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现有开发密度、环境承载力与发展潜力,划分三种空间开发类型,明确不同类型区域的开发时序、方式和强度,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重点发展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发展基础,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条件最优的区域。主要包括以冕山镇、光明镇、李子乡、鲁基乡等为主的重要乡镇。该区域要依托现有基础,发挥综合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建设,使该区域逐步成为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高密度聚集的重要增长极。

  资源开发保护区。是指资源储存量较为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和人口聚集能力有限且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主要包括冕山镇、拉克乡等为主的乡镇。该区域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

  生态功能区,依法设立的保护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是指以生态建设恢复为主,保障生态安全,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主要包括米市镇、东河乡、西河乡为主的乡镇。该区域除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外,需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依托西昌经济圈,按照攀西资源型产业配套基地、“彝族母语文化”为主题的新兴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成昆线上“彝乡明珠”的战略定位,遵循“点—轴—面”开发理念,实施“一带两区”的空间发展布局,构筑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国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县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一带”

  “一带”即成昆铁路沿线发展带。以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等为主,属孙水河平坝地区,县域主要干道贯穿其中,对外交通便利。从城镇发展现状来看,光明镇、冕山镇、拉克乡是喜德县主要经济密集区和人口集中区,其中光明镇是喜德县城区所在地,是全县行政、商贸、文化中心,“阳光温泉”度假村;冕山镇是喜德县工业重镇,也是进入小相岭风景区的必经之处;而拉克乡位于两镇之间,相互距离较近。因此,根据喜德县县域城镇发展现状格局、自然地理、交通状况及前期发展趋势,规划确定以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等乡镇为主的沿成昆线区域作为喜德县重点发展带,要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链接项目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建成集聚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带。

  二、“两区”

  “两区”即临西昌产业区和水电、生态产业区。

  临西昌产业区包括鲁基乡、李子乡、红莫镇等乡镇,发展思路是利用紧邻西昌的区位优势,发展为西昌市服务的配套产业。主要有:西昌及攀钢二基地相配套的产业集中区,即鲁基工业集中区、李子工业集中区;红莫特色农牧业加工园;红莫温泉休闲度假产业园;西昌北郊农业观光旅游区、房地产开发终老产业区(公墓、疗养院、老年公寓等)。

  水电、生态产业区主要包括米市镇、东河乡、西河乡等乡(镇)。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尼波镇至米市镇、东西河飞播林区的林木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米市水库、东河水库的开发建设,发展水电能源、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

  图 3  县域空间布局(草图)

  图 4  “一带两区”布局(草图)

  第五章  培育工业主导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工业强县”战略为导向,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集群化、循环化为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坚持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增长主动力。到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1%。

  第一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从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强,虽然受市场需求变化价格起伏影响较大,但对资源的刚性需求的总体取向不会变。要坚持“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优化配置”的思路,一手抓盘活存量,加快技改的内涵式裂变。重点抓好火把液、中南矿业的技改,力争2015年火把液增加值达 4亿元,税收达1亿元;中南矿业铁矿石产能达40万吨以上,铁精粉20万吨以上,增加值6.3亿元、税收达2500万元;一手抓重组整合,战略合作的外延式扩张,重点要抓好豪吉必喜食品公司、吉鑫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两家土豆综合加工厂、荞燕麦系列食品加工、火把漆器制造业、紫罗兰花岗石开发等企业的重组整合工作,引进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采取产权连接、控股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加大企业间整合重组步伐,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集团。重点推进达歌建材公司、金鑫炉料有限公司、良在特殊合金厂、相岭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升级。

  第二节  巩固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紧盯国家投资方向,找准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在建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思路,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重大工业项目,拉动喜德经济快速发展。重点推进50万吨烧结矿项目、60万吨水泥粉磨站、凉山彝家食品饮料和机械加工厂、长鑫硅业有限公司等新引进企业的在建和生产,使之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做好钾长石、金属镁、十万吨阴极铜、白云石、工业硅、有机硅、焦炭、花岗石等加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加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江西铜业等重点企业集团在资源采选和深加工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现有采选冶企业,建设集“采、选、冶、加、研”为一体的工业集中区,走高效益、集约化开发的路子,实现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开发基地的转变。

  第三节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工业集中区是“工业强县”的主战场,按照“一业为主、特色突出、多元发展、功能齐备”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产业集中区。把冕山工业集中区建成硅系列合金基地,重点发展硅系列合金、特种合金、有机硅等,力争2015年集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把李子工业集中区建成加工制造业产业集中区,发展与西昌及攀钢二基地相配套的产业,重点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力争2015年集中区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把鲁基工业集中区建成攀钢二基地配套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冶炼和原材料产业。同时加大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集中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组建集中区投融资服务平台,着力实施“零障碍、零阻工”的项目保障机制,努力把集中区建设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载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城市发展的新组团。

  强化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现在各地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途径,招商引资比拼的是资源、服务、配套设施、交通、相关的优势幅度。招商重点在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和集中区招商。完善招商引资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专业的“招商团队”,且倡导全县党政机关领导、单位部门、个人、企业等齐抓招商,并对招商成效显著的领导、部门、个人、企业给予奖励;进一步做好发展环境优化工作,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也是一种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实施“零障碍、零阻工”的项目保障机制,切实抓好“筑巢引凤”的招商引资,以工业项目为重点,走出一条喜德工业“无中生有”的路子。

  专栏 3  工业主要项目

  ? 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110Kw变电站、冕山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李子工业集中区项目建设、鲁基工业集中区公路改造、

  ? 产业项目:中南矿业公司技改扩能、钾长石加工项目、金属镁加工项目、轻烧白云石项目、工业硅、有机硅等加工项目、花岗石加工生产项目、阴极铜项目、焦炭生产项目、钢化玻璃建材项目、球团、编织袋、磷肥、混凝土添加剂加工、食品包装及机械设备加工、汔车改造、维修机械设备加培工培训基地、火把液酒业技改扩能、特色花椒油加工项目、喜德阉鸡屠宰加工项目、林化企业

  第六章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促进特色农业由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种植升级、由基地小户型向产业化升级、由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规划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粮食、蔬菜、薯类、烤烟、林果五大农业产业得以壮大,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山地乌骨鸡、生猪、肉羊等畜牧养殖体系。

  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加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扶持力度,培育和推广一批特色优良品种,做大做强优质粮食、蔬菜、薯类、烤烟、水果、畜禽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农家乐和观光农业等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结构优化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全县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粮食产业。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重点抓好优质粳稻、优质荞麦的种植。到2015年,全县优质粳稻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达8300吨,产值3818万元。建成优质玉米生产基地5万亩,产量达2.5万吨,优质无公害荞麦生产基地10万亩,产量达1.5万吨,各乡镇建立苦荞麦良种繁殖基地100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薯类种植业。充分利用全县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薯类作物。重点抓好脱毒马铃薯培育种植,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28万亩,鲜薯产量56万吨以上,总产值5.6亿元以上。就地加工和营销鲜薯36万吨以上,商品率达65%以上,农民年现金收入3.6亿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把马铃薯打造成我县农民增收的优势支柱产业。

  ——蔬菜种植业:立足喜德县境内少有工业,无污染源,生态环境适宜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条件优势,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大力发展订单蔬菜项目。到2015年,全县蔬菜发展到3.5万亩以上,鲜菜产量4万余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左右。

  ——林果种植业:依托我县作为水蜜桃无公害生产基地的优势,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在孙水河两岸,河谷地带以及二半山地区大力发展水蜜桃、苹果等林果业,到2015年全县拥有优质苹果面积2.39万亩、产量达3.59万吨,水蜜桃面积2.18万亩、产量达3.27万吨。

  ——烤烟产业。常年种植烤烟5万亩,年产烤烟10万担,产值超1.25万元。

  ——畜禽养殖业。加快山地乌骨鸡、肉羊、生猪生产基地和优良畜禽繁育、改良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到2015年初步形成3个特色主导产业即喜德阉鸡产业、生猪产业、肉羊产业;畜牧业产值达到3.34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1200元,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15%。

  第二节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围绕开发农业多功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经营农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养殖业,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一村一品”为重点依托, 加快建设多个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布局的集中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更大的市场空间。

  一、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建设,培育农产品交易中心,形成与安宁河谷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15年全县创建4个以上绿色农产品品牌(马铃薯、荞燕麦、水果、蔬菜等),1家产值上亿元,3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新建8000平方米马铃薯原种繁育网室及配套设施工程;脱毒种薯推广面积28万亩;常年种植烤烟5万亩,年产烤烟10万担,产值超1.25亿元;全县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逐步制定相关重点农产品(如烤烟、花椒、特色果蔬、水稻等)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并逐步推广;积极推动农业设施发展,推广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绿色果蔬集约化、基地化生产。

  二、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加快山地乌骨鸡、肉羊、生猪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畜禽繁育、基地改良、健康养殖等,建立年出栏商品仔猪20万头、喜德阉鸡55万只、肉羊20.8万只以上为养殖单元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快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储藏、运输、营销于一体的物流体系,加快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三、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高山的乡镇农业区,包括尼波镇、乐武乡、巴久乡、洛莫乡、依洛乡、米市镇、洛哈镇、热柯依达乡、额尼乡等;以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培育并进,重点发展马铃薯、苦荞、燕麦等特色种植业与喜德阉鸡产业;二半山乡镇农业区,包括沙马拉达乡、两河口镇、且拖乡、博洛拉达乡、则约乡、贺波洛乡等;以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与劳动力培训为主,重点发展经济林果(花椒、核桃、蜡虫等);河谷沟坝乡镇农业区,包括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等,以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为主;沿西昌乡镇农业区,包括东河乡、北山乡、西河乡、红莫镇、李子乡、鲁基乡等,重点发展烤烟、旅游、农家乐、休闲娱乐、别墅、房地产开发及特色农产品开发。

  图 5  农业片区分布

  第三节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基本农田、中低产田(土)改造,支持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大“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规划孙水河沿岸灌区渠系配套和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带动特色农业和粮食基地建设;逐步制定相关重点农产品(如烤烟、花椒、特色果蔬、水稻等)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并逐步推广;积极推动农业设施发展,推广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绿色果蔬集约化、基地化生产;加快实施孙水河流域新建堤防工程建设,完善已建成灌区渠系配套和防治整治项目,新建一批蓄水池、微型水窖等。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明显提高全县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通过大户示范带动、引导进一步发展品种农业、标准化农业。加快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喜德农网”信息平台和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信息服务。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快速配送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喜德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鼓励企业和业主争做品牌企业、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

  ?

  专栏 2  农业主要项目

  ? 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优质苦荞麦基地建设、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蛋白玉米基地建设、烤烟基地建设、优质无公害水蜜桃生产基地建设、喜德县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二半山区围栏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现代蚕业发展建设、红莫镇热水河凉山州水产良种养殖场项目

  ? 畜牧业产业化项目:乌骨鸡产业化项目、生猪标准化项目、黑山羊改良示范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黄牛水牛改良项目、二杂母猪繁殖场建设项目、凉山黑猪选育户建设项目、肉牛冷配点建设项目、山羊绵羊选育与良繁场(户)建设项目

  ?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沃土工程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村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 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村“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县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建设、县级质检站建设、乡镇(区域)农技站条件建设、喜德县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及体系建设、畜牧信息系统工程及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村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建项目、动物血吸虫病、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综合治理项目

  ? 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建设8立方米沼气池8500口,“一池三改”,推广18管太阳能10000台,15000平方米,生物质炉1800台,省柴灶5800台

  第七章  壮大文化旅游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拉动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推进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第一节  壮大旅游产业

  1.大力发展旅游业

  紧紧围绕“一山、一泉、一风情”特色旅游品牌,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互动、多方参与、区域协作”发展为动力,有效整合喜德的优势旅游资源,合理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与布局,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旅游总人数达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亿元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0%以上,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一是全面推进小相岭景区开发。依托小相岭——灵关古道风景区已是“省级景区”和入围“大香格里拉旅游生态环线”的知名度,重点以自然风光游览和古道驿站历史文化体验为核心,完成景区的详细规划工作,配置完善系统的路、水、电以及能源、垃圾、通讯等设施;完成景区出入口标志与管理设施配套,开展对外宣传和大型设施实施特许经营的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小相岭——灵关古道景区打造成凉山人文生态旅游精品。二是做大做强做优温泉旅游产业。继续开发、建设、宣传好喜德阳光温泉,整合现有资源创新经营模式,优化对内管理,做强做优阳光温泉,适时开发建设阳光温泉酒店第三期工程。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力争将阳光温泉酒店申报成四星级宾馆。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的规划建设红莫温泉,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招商平台,畅通引资渠道,拓宽视野,丰富手段,主动出击大胆引进有经济实力、有发展眼光、有管理措施的大财团大企业开发建设红莫温泉。依托西昌各种辐射的要素资源,结合县内独特的民族风情、优越的交通区位、良好的功能定位,积极主动融入西昌旅游产业圈,把红莫温泉打造成集休闲、娱乐、避暑、会务为一体的旅游度假中心。使温泉旅游成为喜德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三是全力打造彝寨风情旅游。强化规划,利用交通区位、自然生态、彝族聚居、基础条件、农居特色、彝族风情、大石墓群等优势资源,整合有利要素,积极组织规划、交通、文化旅游等部门结合当地特色,高起点编制彝寨风情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对接相关县市,融入全州旅游开放规划的精品线路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三条环线精品旅游线路。一是打造西昌—红莫温泉—卫星发射基地—冕宁彝海、灵山寺—喜德小相岭—伍合彝家乐、吴哈村彝寨—彝族漆器工艺文化村—喜德阳光温泉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打造西昌—东西河飞播林生态区—米市水库—母语风情园—彝文化精致小城—彝族漆器工艺文化村—伍合彝家乐、吴哈村彝寨—小相岭—喜德阳光温泉旅游重点旅游线路;三是开辟县内彝族母语风情小城—彝族漆器工艺文化村—伍合彝家乐(大石墓群)、吴哈村彝寨—灵关古道—丝绸古彝寨—小相岭旅游线路。

  --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的节庆活动。充分利用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日常生产生活场面,整合彝族民间摔跤、斗鸡、斗羊、斗牛、订婚、婚嫁等风情习俗,建立一批充分彰显彝族民族文化艺术力和伸张力的艺术表演队伍,向游客展示浓郁的原生态彝族风情习俗;立足特色文化优势,提升、丰富、创新喜德彝族母语文化艺术节,用节庆活动促进旅游业大发展,进一步提升县城知名度。

  --引导开发特色农家乐。以西昌、小相岭景区,阳光温泉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结合东河乡、西河乡、北山乡、李子乡、红莫镇、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等乡镇交通区位,基础设施、民居特色、民俗风情、产业优势,经济实力等优势,积极引导开发建设20家以上的乡村农家乐。创办 1—2 家彝族特色器物制作作坊和体现彝族民间生产生活场面的农户,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制作流程,感受生产生活,充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创办 2—3 家有实力、环境好、味道佳的乡村彝家乐,使游客感受体验原生态的彝族风情习俗,达到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利用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规模化种植适宜的、品种优良的樱桃树,使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努力,把伍合村建设成为州内最具特色的集古彝族文化探源、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彝族生态民俗乡村旅游村。

  --创办旅行社。提前规划,超前介入,精心准备,力争在2015年前成立有规模、实力强、特色浓、前景好的旅行社。

  --开发旅游商品。在特色商品开发深度和延伸产业链上下大功夫。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彝族漆器,火把液、喜德阉鸡等特色商品,创新旅游品牌,以质量体现效益。

  第二节  繁荣民族文化产业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传承远古历史文化,挖掘本土民族文化潜力,打造地方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四个一工程”, 即一个亮点,积极申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开发。一个规划,强势推进喜德彝族漆器生态工艺文化村规划建设;一个节庆,举办彝族母语文化艺术节;一个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和县两馆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投入,深层次挖掘,多方位创新,高强度推进,抓住特色和优势这根主线,突出“彝族”和“古老”这个历史悠久,数量大,类型多的特征,抓住彝族文化这个核心。着力打造“一城、一村、一基地”文化产业,即一城: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西昌周边精致小城;一村:打造集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彝族漆器生态工艺文化村,一基地:打造以彝族歌舞、说唱艺术、民风民俗展示为内容的彝族母语文化产业基地。实现文化产业项目联动发展。

  专栏 4  旅游业主要项目

  ? 主要景点开发项目:东河林海公园、米市水库度假村、大石墓群遗址、登相营古驿站、小相岭灵关古道景区、彝族母语风情园、喜德县火把广场、古南方丝绸之路驿站项目

  ? 主要文化项目:彝族漆器工艺村建设项目、古南方丝绸之路驿站维修项目、县级两馆和彝族母语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 主要旅游产品开发:

  ? 伍合彝家乐旅游——建设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民风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

  ? 伍合新农村示范乡村旅游

  ? 拉克乡幸福村——建设特色农业观光乡村旅游;

  ? 拉克乡源泉村——建设民族风情浓郁、山水田园秀丽的乡村旅游;

  ? 冕山镇小山村——建设历史文化观光体验旅游

  ? 森林生态旅游

  ? 配套设施建设:红莫温泉标准国际酒店建设、旅游景点急救中心建设

  第三节  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

  把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加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充分发挥喜德地处攀西经济区安宁河流域增长带,紧邻西昌,交通便利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产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原则,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通过加快建设“一区三园”,构建攀钢二基地原料加工供应产业链,建立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用好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引进东部沿海地区及攀钢加工贸易企业,为推动喜德物流商贸产业发展打下产业基础。

  二、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

  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喜德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农村银行,加大为农服务的力度,规范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有序发展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在内的房地产业,健全规范房地产市场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干部周转房的供应比例。加快旅游房地产开发。加快发展物业服务,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转变。

  四、着力发展民生性及其他服务业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提高餐饮娱乐、家政维修、健身养老、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专栏 5  物流商贸业主要项目

  ? 物流中心建设:建设两河口、洛哈、冕山、米市等4个中心,建筑面积共30000平方米、站房1950平方米

  ? 新农贸市场建设:建设2个活畜批发交易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县城、冕山镇新建设市场征地

  第八章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以增强城镇承载和聚集能力为着力点,以繁荣城镇经济为重要支撑,构建以县城、重点乡镇、小集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城镇为载体,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喜德县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地。

  第一节  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规划,深化和完善喜德县城镇体系规划,着力完善孙水河沿线城镇体系规划;加快规划和建设一批特色重点乡镇,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为实现城乡整体协调发展,按照县域空间管制规划的要求,将全县城镇建设划分为重点发展区与城镇引导区。

  重点发展区。沿成昆线,从冕山镇至县城区域,是喜德县的重点开发建设区。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必须先编制规划,并按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方可建设,城镇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区内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内因生产建设等造成破坏的废弃工矿用地,应及时恢复或转换利用。

  城镇引导区。主要包括县域主要公路(县道)和孙水河沿线的乡镇建设区域。城镇开发建设均应按国家《城市规划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的要求,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同时应充分协调好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加强县城建设  打造西昌“后花园”

  把县城按照城市标准来规划建设,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切实增强集聚人口和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按照精致规划、精巧设计、精美建设和精细管理的总体要求,规划利用旧城区南部沿孙水河的平坝地区作为县城未来空间拓展的新区,提高县城吸纳和承载能力。新区着力打造县城行政、商业、文化和居住中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且结合“阳光温泉”度假村,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制造观光,打造县城旅游服务基地。老城区配套基本完成,功能更加完备。通过努力,将喜德县城打造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具有典型彝族特色西昌“后花园”。

  第三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新农村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加快光明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冕山、鲁基、李子工业集中区以及特色旅游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推进农村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配套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健全完善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导向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创新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促进进城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城镇人口增加到4.75万人,城镇规划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统筹捆绑、整活资源、成片打造、整村推进”的要求,坚持集中居住、节约用地、集约发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适宜人居的新农村,推进农民向居住集中区集中。重点完成147个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4676户,移民扶贫4323户。分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第九章  强化项目建设力度  实施投资拉动战略

  喜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在今后乃至未来数年都需要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项目是资金的载体,是发展的基础,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而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投入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项目。所以必须把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按照国家投资导向,找准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结合“十二五”规划,特别是按照“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的要求,储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村安全饮水、农田水利设施、交通及电网建设等项目,并积极做好国家投资项目的申报工作。二是把抓项目、争投资,努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与省、州部门的衔接与沟通,努力做好项目申报和衔接、汇报等工作,争取得到国家、省、州更大的项目倾斜和支持。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着力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实施“零障碍、零阻工”机制。同时做好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十二五”期间要抓的重点项目:一是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孙水河防洪堤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农村安全饮水,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三房改造扶贫项目,努力争取把孙水河及米市水库开发纳入国家、省、州“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立项,加强生猪、山羊、喜德阄鸡和马铃薯、花椒产业化项目建设,为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盘活两家土豆综合加工厂打下基础,也为农民增收脱贫提供条件;二是加强李子工业集中区、冕山工业集中区、鲁基工业集中区的公路、桥梁交通设施、供电网络、通讯、供水排污、移民搬迁、土地储备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主战场,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盘活两家马铃薯综合加工厂,抓好荞燕麦食品加工厂、火把漆器制造加工等项目;抓好火把液年产3000吨白酒及包装车间技改、中南矿业年产40万吨铁矿石技改;抓好十万吨阴极铜、金属镁、焦化、钾长石、工业硅、有机硅、白云石、花岗石等加工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抓好垃圾填埋场项目资金争取,力争2011年动工建设,做好污水处理厂,县城供、排水扩建、廉租房项目争取,加快县城迎宾大道及中心街建设,加快光明镇、东河乡房地产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抓好两所一庭及政法系统建设;抓好通乡、通村畅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及农网智能化建设;努力争取县医院综合大楼扩建工程项目资金,力争2011年动工建设。继续抓好乡镇邮政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及学校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抓好红莫温泉山庄及民族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积极融入西昌经济旅游圈;争取完成小相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小相岭景区开发。

  第十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统筹规划、适当超前,扩大规模、完善网络、健全功能,增强对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化水平。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规划以继续完成、完善喜德县泸喜公路改建和米西路东河至川兴段工程改建项目为基础,不断提高“南环线”——喜德-米市-西昌-泸沽-喜德县城的骨干公路的通行能力;以完成两(河口)上(普雄)三级公路改建完成,向北连接我州北部重镇普雄镇和喜德县冕山至中所三级公路改造为标志,形成我县“北环线”——喜德-两河口-尼波-上普雄-中所-冕山-喜德的骨干公路。全面实现以喜德县城为中心,形成西连接雅攀高速公路,东接泸盐路(省道307),北连乌金路(S208)的连接西-东-南-北的两环(北环、南环)骨架公路路网构架。

  “十二五”期间,规划以县城为中心,加快从县城、从干线公路向周边乡镇、村组辐射公路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其它县、乡道的升级改造和农村通村通达公路的建设及通村通畅(水泥路)公路建设,逐步完善区域内公路路网的联接道路,进一步解决制约喜德发展的交通瓶颈,确立“两环一线一中心”的公路路网服务体系。

  到“十二五”末,规划完成8个乡镇101公里通县公路的通乡通畅工程建设,实现100%乡乡通水泥路(油路);新建23个乡镇15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实现通村通达率100%;不断推进农村通村畅通(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规划完成73个村433公里通畅工程建设,实现通村畅通率50%;进一步完成农村公路的通乡油路和农村断头公路、联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县域“内外通畅”的目标。逐步完善农村公路服务体系,完成12个乡镇乡级农村客运站建设,完成县物流中心站建设,不断提高公路运输服务水平。

  第二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抓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土地开发整治。做好米市水库及孙水河流域开发的前期工作,加强孙水河防洪综合治理及“长治工程”小流域治理项目的申报,争取国家立项。抓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依托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新建一批蓄水、引水水利工程,提高缺水地区的供水能力。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建设防洪堤7.25千米,护岸22千米,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6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300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数2.25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平方公里。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和功能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县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县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县城中心街立交通道建设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注重环境协调,丰富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加公交车辆和乡镇运营路线,方便群众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强化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提高公共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积极打造休闲广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购物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更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切实加强县城综合协调管理工作,着力整治饮食卫生、交通及市政管理“脏、乱、差”问题。

  专栏 6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

  ? 交通建设项目:乐武-尼波通乡路、沙马拉达-乐武通乡路、且拖-博洛拉达通乡路、两河口-洛莫通乡路、西昌-北山通乡路、巴久-洛莫通乡路、依洛桥-依洛乡公路、马水河-西河通乡路、礼州-红莫通乡路、尼波-越西县尔赛乡裤路、泸烂路、冕中路、尔史等73村村道建设、环西昌乡镇公路、小相岭旅游公路、火车站通畅公路、桥涵建设项目、乡镇客运站

  ? 水利建设主要项目:喜德县米市水库、孙水河防洪堤综合治理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及供水站建设项目、喜德农田水利牧区建设项目、喜德县水利灌区、河流血吸虫防治工程、喜德县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喜德县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能源建设项目:水电站建设项目、喜德110kv变电站改造、35KV变电站、喜德县农村电网(中低压)配电项目、农网智能化

  ? 城镇建设主要项目

  ? 县城:迎宾大道、火把广场、供排水设施项目、供热供气设施项目、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城镇环卫设施设备及园林绿化、数字化城镇体系建设、县城风貌改造、县城规划区三座桥

  ? 乡镇:光明镇、冕山镇城市防洪堤,冕山镇风貌改造、棚户区改造,米市镇政府搬迁,两河口镇新农贸市场建设,冕山、两河口镇街道建设和供排水工程,冕山、光明、拉克、鲁基、李子、则约等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贺波洛乡跃进村垃圾填埋场,拉克乡幸福村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道路、供排水、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 房地产开发:光明镇、东河乡、北山乡、西河乡

  ? 工业集中区建设:冕山工业集中区拆迁、李子乡工业集中区拆迁、鲁基乡工业集中区拆迁

  第十一章  实施综合扶贫开发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整村推进、捆绑使用、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的“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模式,按照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和长效机制。

  实施彝寨新村建设。始终把新村建设作为我县农村综合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全力攻坚,组织实施好全县农村综合扶贫开发彝寨新村建设140个村,狠抓以住房改造为重点的农户环境建设,实施完成彝区“三房”、“危房”改造9331户,大力改善彝寨新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改变贫困村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面貌。

  实施基础设施扶贫。狠抓以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土地整理和农网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新建村道114公里,社道270公里,建设供水点96处,供水管道234公里,蓄水池30口;完成农村低压线路180公里。

  实施产业扶贫。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产业扶贫奠定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增收基础。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强化种植业基地和养殖业规模。建成27000亩的马铃薯基地,9000亩苦荞基地,8100亩烤烟基地,以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越温脱贫;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务扶贫,加大贫困人口培训力度。

  实施教育扶贫。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基地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结合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实施,把发展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

  图 6  喜德县农村扶贫资金变动态势(2001——2010)

  专栏 7  扶贫主要项目

  ? 扶贫连片开发:在12个乡镇进行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改造、生态移民的连片开发

  ? 综合扶贫开发彝寨新村建设:在全县24个乡镇140个行政村进行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公益设施建设

  ? 以工代赈项目:在24乡镇,坡改梯1875亩,水渠(管)231(公里),蓄水池0.192(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100(亩),新建75公里乡村公路,新建450米桥函,示范村五个,示范项目五个

  ? 移民搬迁工程:易地移民搬迁1700户,8500人

  第十二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支撑系统,喜德生态环境尤其是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喜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流域建设,关系到攀西重要城市-西昌的生态安全。

  第一节  强化生态建设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好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工程,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石漠化治理、森林植被恢复、林业产业发展、新村绿化建设工程项目。加大林业各类投入力度,将二半山、低山建成林业产业重点区,将人口集中的河谷、平坝建成城乡一体的绿化美化区。加大水土保持整治力度,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运用工程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4 平方公里。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水、大气、固废、环境保护为重点领域,以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为突破口,实施污染治理工程。一是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抓好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二是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增强企业治理“三废”能力,重点控制大气、废水、固废排放总量,特别是高载能工业企业的烟气、粉尘 污染等;三是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化肥,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四是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控制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州下达的指标不。

  第三节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以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为重点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的引导、控制作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引导矿山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重视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专栏 8  生态与环境主要项目

  ? 林业生态建设: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沙化治理试点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及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草地生态建设:天然草地保护与草场建设

  ? 环境治理与保护:农村水源治理、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孙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城区大气污染源治理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洗选企业污染治理、县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和宣教能力建设工程

  第十三章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强化发展智力支持

  坚持服务经济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县之路,为喜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十二五”末,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1470人。

  完善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加强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发展市场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社会参与机制。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制订实施产业集聚和升级计划,构筑人才创业平台。加快以建设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建设,引导产业、信息、资金的集聚,为人才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依托招商引资活动,加快组织实施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本地人才成长,形成人才、项目、资金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依托特色区域经济,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的社会保障、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政策,切实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四章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推进民生建设

  逐步完善符合喜德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科技文化体系、全民健身体系,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大投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完善各类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乡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推广学前三年教育试点工作,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农村小学学前教育为补充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到2015年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启动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实施“9+3”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适应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四是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15年规划征地391亩,修建教学及辅助用房13363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93285平方米、学生活动室22550平方米、教师办公室17800平方米)、修建教师周转房65410平方米、修建生活及辅助用房78510平方米(其中学生食堂18480平方米、厕所9290平方米、幼儿午睡室19200平方米、浴室及开水房6040平方米、学生宿舍25500平方米)、修建活动场地1600平方米,共计279155平方米。规划投入建设资金4.8007亿元。

  二、 稳步发展人口、卫生事业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重视人口健康。做好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管理,重点加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发展老龄事业,规划建设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

  初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设备配置。加强紧急医疗救治和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加快远程医疗等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新农合管理中心及卫生执法监督所业务用房各1栋,建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120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4所,建设好县医院门诊综合医技大楼。二是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疾病防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做好妇幼卫生服务。

  三、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快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备、广泛受益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积极发展广播、电视、出版等事业。二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田径场、游泳场、体育活动中心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强化农业科技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和产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着力推进我县黑色金属和现代烟草科技战略性产业培育。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和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任务,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技术创新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全民健康科技教育,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宜居型住宅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先进适用新技术。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震减灾等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专栏 9  社会事业主要项目

  ? 城关民族二小建设

  ? 24个乡镇中心校建设

  ? 完小和幼儿园建设

  ? 中学建设工程

  ? 喜德县职业中学

  ? 综合性体育馆

  ? 24个乡镇体育中心

  ? 169个农民体育健身场

  ?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 县医院医技大楼

  ? 喜德县乡镇卫生院及卫生室建设

  ? 喜德县新农合管理中心

  ? 21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

  ? 档案馆建设项目

  ? 殡仪馆建设项目

  ? 政法系统建设

  ? 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救灾应急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

  ? 防震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系统、地震数据基础信息库、救灾应急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

  第二节  加快推进民生建设

  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缓解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金水平。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旅游经济,拓宽群众多元化增收渠道。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强化劳务开发工作,健全劳务培训体系,劳务输出体系,维权救助体系和劳务开发工作体系。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完善新农合。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体系。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围绕上述战略重点,实现我县“十二五”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狠抓落实。

  ——强化规划地位。总体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后,即成为喜德县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的纲领性文件,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重大经济活动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和布局来开展,切实保障总体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喜德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快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跟踪监督、适时修订的实施机制,明确规划实施的年度目标任务,加强规划的宣传和监督检查,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强化项目支撑。对规划提出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项目,加强科学论证,加快前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对关系全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一般竞争性项目,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指导下,由企业主体投资建设。要加强跟踪项目建设力度,保障工程质量,完善目标责任制,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目标考核体系。着力建设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突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社会和谐等考核指标,把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喜德县十二五规划办

  喜德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承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维护:喜德县政务网管中心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08104442号-2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268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