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喜德 > 喜德地图 > 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喜德县志》 时间:2015年01月16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喜德是一个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县,较之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欠帐多、经济基础弱、地理环境差、自然条件恶劣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内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劳动者素质差、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农民群众生活处于温饱线以下。1980年始,国家用发展资金和“三州开发资金”(即两项资金)扶持发展生产。到1988年,全县农村极度贫困状况有所缓解,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6元,人均占有粮400斤。

  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国务院从20世纪80年代末,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老、少、边、穷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喜德县于1989年11月被列为四川省新增少数民族贫困县,1991年被列为省定国扶贫困县,逐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从1989年底至1992年11月,国家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627.5万元。通过5年努力,基本解决全县11248户贫困建卡户生存问题,实现省定的“二六”最低温饱线攻坚指标(即全县建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人均占有粮食600斤)。

  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4~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喜德同时被列为“八七”扶贫攻坚国家扶持县。根据国家、省、州扶贫攻坚计划,县上从实际出发制定“五二五”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5~1999年,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县5.2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在此期间,国家、省、州、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639.6万元,县委、县政府以扶贫越温攻坚统揽全局,以基本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贫困建卡户省、州制定的“五八、五一”指标(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人均占有粮食800斤)为目标和突破“五个一”建设为重点(一是贫困户人均有0.5亩至1亩高产田(地);二是户均有一亩找钱地或人均有20~30株经济林木的小庭院;三是户均有1个种、养殖业的多种经营骨干项目;四是户均有1个劳动力从粮田生产上转移出来发展多种经营、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五是户均有1个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在抓好越温攻坚的同时,国家还先后投入资金1112.5万元,开展以移风易俗、改善贫困农户居住和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形象扶贫。1999年11月,经省、州扶贫攻坚检查验收组确认,全县已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提前1年完成扶贫越温攻坚任务。

  2002年,县上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重点转向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移民扶贫、新村建设、“三房”改造等5大扶贫工程。到2006年5月扶贫工程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信、人畜饮水等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高山移民、新村建设、“三房”改造改善了贫困农户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429.1元上升到2006年的2033元,人均占有粮从509斤上升到960斤,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主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承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维护:喜德县政务网管中心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08104442号-2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268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